2016年1月29日 星期五

小屋中的風暴



在藝術治療的環境當中,非常重視一個安全、能被信任、正向的環境。事實上,不只是藝術治療,在許多治療或輔導關係中,溫暖、接納或是一個信任、安穩的環境是有其一定必要性的。治療師會期待有這樣的環境,其實是有其原因的。


當一個人帶著他的傷痕或困難,鼓足了勇氣到一位助人者面前尋求幫忙時,他需要的可能是多一點的包容與鼓勵。藉著一段彼此信任的關係,這個人也許能放下一些心中的緊張,也因為他願意將自己為難的部分展現給助人者看,於是有機會在助人者的協助之下重新去思考與看待自己生活中所遇到的難處。這樣的一段過程,若沒有基本的信任關係,是很難達成的。

藝術治療的環境當中,期待能讓進入藝術工作室的個案重新有機會與治療師建立信任、安全的新關係,並且讓個案藉著使用藝術媒材創作之時,也能夠自由與舒適。於是,個案在這樣一段新的關係當中,便逐漸能去發展在過去破碎關係中所不足的能力。

依附理論(attachment theory)將嬰兒與照顧者的關係區分成“安全”與“不安全”兩大種,當嬰兒無法信任照顧者,也開始無法感受到安全時,這樣的關係便是不安全的依附關係。根據多位學者的研究皆指出,這樣不安全的一關係經常出現在有家暴的家庭之中。在有家暴的家庭中成長的兒童,經常會遭受或目睹生理、心理或是言語上的攻擊與威脅,這些壓力事件過多使得幼兒難有機會去發展處理壓力的能力,因為下一個壓力事情隨時會爆發。同樣的,處在家庭暴力風暴中的父親與母親,他們很少有機會能去關懷或是回應他們家中孩子的需要。並非因為他們不願意,而是因為在家庭的動盪中,他們經常處於情緒激動或是受到驚嚇的狀況,使得他們難以辨識出幼兒的需求,也沒辦法去安撫幼兒的恐懼。經常性處在這樣的壓力事件,並且難以有人協助幼兒辨識情緒以及抒發的環境中,幼兒與他人的關係容易變得破碎、懷疑、自我否定或是產生情緒困擾與行為問題。

學者Gerhardt(2004)指出,一段關係中難免會有摩擦或是衝突,但是要有好的關係,很重要的一點即是“修復”。當一個在家庭風暴中飽受驚慌的孩子,帶著他深深的無力感、自責、不信任與混亂不清晰的情緒來到藝術治療的環境中,藝術治療環境中的寧靜與安定也許給他一種違和感。但是,在逐次的晤談與創作過程中,孩子將會慢慢發現這個藝術療癒空間有足夠的位置去承受他的悲傷。而在這一段與藝術治療師的新關係中,孩子有機會去發現自己的創作能力,並且藉由藝術治療師的口語或非口語(甚至是作品)的回饋中,去探索自身的情緒。這讓孩子逐漸有機會去發展在先前關係中,所缺少的調節自身情緒之能力,重新找到與自身對話的方式。這一個不同以往的關係,讓孩子看見與人相處的新的可能性,也許也能找到一個不同的方式來對待自己。

一個在暴風雨中被毀傷的小島,逐漸地,似乎能看見自己本來的樣貌,並且在覺察內心世界的時候,有機會表達出屬於他自己的故事。


參考資料

Gerhardt, S. (2004) why love matters: How Affection Shapes a Baby’s Brain. Hove; Brunner-Routledge.

圖片來源:
http://www.marvelous-homes.com/20-most-beautiful-photos-of-mountain-winter-house/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